第305章 305设立新卫所_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笔趣阁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305章 305设立新卫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5章 305设立新卫所

  不得不说何真在广东是有着相当高的人气,以及受到整个何家势力的影响。

  短时间内何真就征集到了两万余人。

  这还不包括家属。

  粗粗算来,大概能够往黔地迁徙小十万人。

  于是当朱元璋看到何真的回信之后,脸上还是有些精彩的。

  何真回信问的太子,人数是否过多。

  毕竟光是迁徙之类的就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更不用说到了之后,还要建造屋子之类的安置这帮人。

  倒是朱标乐呵呵的,觉得何真是配合他的工作,没有随随便便的对付他。

  “这么多人,可不是一项小事情啊,稍微从长计议一二。”

  朱元璋再次把胡惟庸以及王布犁叫来,让他们研究这么多人怎么安置到播州等地的路途周遭。

  王布犁本来在县衙待的好好的,又听太监来叫他进宫,只得骑上自己的小黑子,奔着皇宫而去。

  这匹马是当初驿站退下来的跛马,跟着王布犁安养天年的,结果还时不时的出外勤。

  “妹夫,听说你纸上谈兵击溃了蓝佥事?”

  皇城门口的平安拽着缰绳笑嘻嘻的问。

  “嗨,纸上谈兵谁能谈的过我?”王布犁下了马拍了平安一下:

  “真到了战场上,还不是被你们给收拾喽。”

  “话不能这么说,跟我说说,你使了什么阴招,让蓝佥事心服口服的?”

  王布犁哈哈大笑着摇头:“平大哥哎,你听没听过什么叫法不传六耳?

  这件事也没法往外说,因为实在是不怎么光彩。

  到时候咱们两个玩游戏,我就能再赢你一次了。”

  “哈哈哈,你小子可真是心眼多啊。”

  平安瞧着王布犁进了皇宫大门,牵着那批跛马,倒是也不恼。

  他知道这场战事目前处于机密时段,万一被云南梁王的谍子探听了去,倒是会对大明将来的进攻带来一些麻烦。

  等王布犁进了大殿内,瞧着丞相胡惟庸正撅着屁股看东西。

  “免了礼,过来瞧瞧。”

  朱元璋叫宦官把何真的信件交给王布犁看。

  王布犁拿过信来仔细瞧了瞧,果然在“攀附”储君这件事上,大家都愿意出力贡献自己的价值。

  何真直接给朱标搞了两万多壮士,还带家属的。

  好家伙。

  为了给他儿子铺路,可当真是下了血本。

  王布犁不得不承认何真是有着不小的政治智慧的。

  既讨好了太子,为他儿子铺了光辉大道,又变相的让朱元璋放心。

  他如此多的旧部从广东被迁徙走。

  朱元璋对于他这个年纪轻轻就致仕的大臣,也能更加放心。

  “嗯,一下子就把沿途都铺满了,甚至还能往云南迁徙一些。”王布犁把信交给一旁的宦官让他去还过去。

  “朕也是没想到何真不当官回了老家,还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面对朱元璋的阴阳怪气,王布犁呵呵一笑不去给何真辩解。

  反正大家都不认识。

  没必要因为这些琐事要逆着老朱的意思,他愿意这么想,心里能好受点就行了。

  李善长那么大岁数都必须死!

  还不是得益于司马懿活的时间太长了,给老朱留下一个映照古今的例子。

  谁说岁数大,就对皇权没有威胁了?

  没办法,你就算是发誓,老朱也不会相信的。

  洛水都因为他变臭了!

  谁还相信玩政治的人的誓言啊?

  依照老朱高度敏感的性子,他真的很难相信他人。

  至于何真他儿子必定会成为铁杆的太子党,可我王布犁是铁杆的老四党!

  纵然现在老四党只有他一個人,连老四都他妈的是太子党,王布犁也不在乎。

  朱棣,靖难这事,你妹夫我帮定伱了!

  “爹,我会派人去亲自挑选一批人员,选谁的决定权不在何真那里。”

  朱标给何真找补了一嘴,他可是有点了解自己的老爹,这话的意思就是对何真有些不满。

  整个大明不允许,退休的臣子还能有这么强大号召力的存在!

  朱标却是认为他爹是过于担忧了。

  何真这个人要真想造反,早就该

  “布犁啊,你觉得如此多的人,该怎么处理?”

  “陛下,攻打云南又不是一两年内能完成的,我们先成立七个千户所,布置在沿途的路上,待到攻破云南之后,在进滇的路上在设置三个,其余的全都迁徙到云南境内。

  总体的大工程,我们依旧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完成,同时也可以用一期来试验,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二期的时候再加以改进,到了三期进入云南大抵就没什么问题了。”

  “嗯,不错,咱喜欢你这个分期干的主意。

  既能不用一口气花那么多钱,还能把事先给办喽。”

  朱元璋连连点头,真要让他一口气掏出近十万人的搬家费。

  再加上一些要建造的小城之类的,那要花出去的钱可多了去了。

  现在只是先搞一小部分,可以从京杭大运河收集的款项当中,适当的拨出一点来就把事情给办喽。

  反正目前大运河的项目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布犁,你再来瞧瞧。”

  朱元璋把王布犁给叫过去,给了他一些图纸,那就是工部送上来的图纸。

  一部分是给这些迁徙的人修建石头房子,一部分是按照黔地的竹楼的那种。

  “当然要修石头房子啊。”王布犁心想广东那边的竹楼就很少:

  “朝廷既然让他们世代都扎根在那里,还是要遵从他们原来的习俗和居住习惯,尤其是那里山也不少,想必石头也不会缺的。

  这样等他们到了可以先住一住简易的竹楼,朝廷雇佣当地人批人去弄石头,朝廷花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盖房子,可是赚到了。

  如此能尽可能的避免他们心中不满的欲望,谁还会记着何真的好,全都是陛下的仁政啊。”

  “嗯。”

  朱元璋轻轻点头,王布犁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何真都退休了还能再老家一呼百应。

  这是想走的,还有多少不想走人呢!

  “朕觉得这挑一期的迁徙人选还是要落在朝廷手里,胡惟庸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尽快安排妥当。”

  胡惟庸表示知道了。

  总体而言村落就聚集在道路两侧,并且在两头盖上高楼充作箭楼,也好起到瞭望的作用。

  至于军士家属会与当地百姓发生摩擦的事情,在朱元璋眼里都是小矛盾。

  还得是控制本地的土司为好。

  王布犁瞧着丞相胡惟庸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要设立学校,这件事从洪武二年老朱都颁布了,但是至今为止在卫所都没有完全执行过。

  “胡相,我觉得在贵州卫等地以及新建的一些地点设立学校,也可以让周遭的土人孩子一同来学一学,加深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使得他们心向大明,避免当地土司首领说造反,这群人就盲从。”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就这种事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别说是让那些土人学习儒学了,就连卫所子弟也没机会学习啊。

  他们哪一个不是自幼就打熬身体,以待将来长成能够建功立业?

  当父母的都是这么过上“好日子”的,他们能给铺路也就是让子嗣沿着自己的老路走下去,还能走科举的路吗?

  明初百废待兴,军强民弱,从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件事属于是年年喊口号,但是一直都没有落实,直到洪武末年,全国那么多卫所,设立儒学的高达六所。

  到宣德年间才翻了一倍,直到正统十四年前,才有大规模的儒学进卫所的建设活动。

  景泰开始,贵州各卫所的“卫人”大多来自中原或内地,换学籍更容易考进士,竞争压力小,本地许多土人都不读书,但是朝廷也在这里设立了名额。

  “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了。”胡惟庸斟酌的开口道:“驸马,这种事怕是很难的。”

  “国子监的学子可以北上历练,当然也可以南下历练啊!”

  王布犁坐在椅子上淡然的道:

  “反正整个云南打下来,需要的官员不在少数,而且西北地区获得了胜利,需要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哪能没有地方安排呢?”

  胡惟庸对王布犁的想法还是有些发懵。

  去边疆地区当官的都是什么人呢?

  大多都是犯了错的被贬谪过去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被排挤过去的。

  谁会直接往那深山老林子去当官,管理野人呐?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他不喜欢儒家子弟,可真是一个劲的往死里坑啊!

  进入国子监的那学识指定都不错的。

  胡惟庸只是叫人记录一下,一会再同陛下商议。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卫所附近的统治力量肯定会变强,军队的长期驻扎、生息、地方控制也趋于成熟。

  但是距离湖广入云南交通线不近的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改土归流实数不易。

  王布犁认为汉族文化是强势文化,即使调过去的人也很难染上当地习俗。

  因此改变不多,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还能吸纳周遭人同化,有利于大明对地方上的统治。

  设立儒学这玩意,也是加快这个进程。

  紧接着针对于屯田多寡的问题。

  有了肥田沃土,更需要家属协助管理和耕种。

  “这条有什么不对吗?”

  “分田地这件事还是要抽签比较合适。”

  “为何?”

  胡惟庸觉得给军官特权,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管理,没有好处如何能行?

  “大明军官自然拥有更为强大的安置随军家属的能力。

  陛下为缓解军饷供应的压力,大力推行军屯。

  军官的分地比普通士兵多,而且往往会利用权势占据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土地。

  长此以往下去,一旦遇到灾荒年岁,那许多士卒的田就被军官给买过去,最终这些卫所兵全都成了千户个人的农奴,而不是大明的军户。

  所有的粮食都归了千户一家老小,那就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了。”

  胡惟庸瞥了王布犁一眼,他总觉得这小子不正常。

  放眼整个天下,哪一个得了权势之后,不给自家搂取好处的?

  大家为什么要当官,还得往上爬啊!

  谁会嫌弃自己家的财物不够多的?

  真以为你当了皇帝的女婿,这天下就有你一份子了?

  而且土皇帝这种词是能随便往外说的,更何况还是当着陛下的面。

  “这条咱。”

  虽然二人就再一旁商议,但是朱元璋第一条就当没听到,第二条有关国本的事情他可是听到了。

  大明哪能允许私人有奴仆啊!

  所以江南一些富商们的奴仆都是义子义女,用来规避大明律。

  “一个千户所有一千正兵,可咱知道光靠着正军的家属和依附人口中居然能抽出两倍于正军的精壮男丁。”

  朱元璋可不觉得一个千户所的人口会少的可怜。

  明代军户的前身——元代的军户制度中,有一个特别的“放散”制度,即在营军士休假制度。

  宿卫军士“常制以三月一日放散,六月一日赴限”。

  汉军和新附军则为“每岁二八放散,以次番上”。

  这样做既是出于军户人口自我繁衍的需要,也是军械器杖自备的必然要求。

  但是随着统治区域的日渐扩大,放散制度逐渐丧失了执行的客观条件。

  以四川为例,“四川军人俱系山东、河北、山后户计,逐年取要气力,往还五千余里,比至屯所,鲜不困乏”。

  这还算是好的,参与平灭南宋政权的军队干脆长年得不到休息。

  指望朝廷修改政策并不现实,于是一些元朝军士开始自己想办法,携带妻儿前往服役戍所。

  明朝也延续了这个制度,但是朱元璋鼓励士卒带着家属过去生活。

  相比于元朝自己花路费,朱元璋特别贴心让你家乡亲眷出钱,把你媳妇给护送过去呢。

  这也算是朝廷给你的福利。

  卫所兵的这些人时不时的就要训练,可比普通人的战斗力强上一大截。

  更不用说还有朝廷给他们配备的武器,杀那些当地的土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布犁说的也在理。”

  朱元璋可是知道那些地主是怎么操作的。

  而且一旦这些卫所兵全都成了千户的农奴,将来还怎么会有心气上战场?

  愿不得当年几十个倭寇就横穿那么多卫所,杀到了南京城外。

  根源在这藏着呢!

  朱元璋一下子就被王布犁的话给点醒了,谁说卫所兵就不能当地主啊?

  “就算是给千户、百户的土地多一点,那也要进行抽签分田,如此公平一些。”

  土地兼并一直都是历代王朝不可避免的事情。

  谁都愿意挣钱之后,把钱都置换成土地流传下去。

  就算子孙后代不成器,卖田始终是最后的保障。

  胡惟庸见天子都发话了,那他也不辩解,只是点头称是。

  “还有许多人都迁徙过去,必然需要商人的存在。”

  朱元璋想了想又让胡惟庸给设立集市。

  王布犁稍微想了想,又补充道:

  “既然贵州卫周遭树木不少,需要砍伐树木,不如由当地军士组织砍伐卖给商人,供应朝廷建造陵寝所用,运到南京来,那些木头也需要许多的时间晾干。

  这样会加快一些进度,又能让大家有钱赚,商人也能给朝廷上税。”

  “哎,这个法子好,可以吸引不少的商人过去。”

  朱元璋脸上带着笑意,他深知一旦有利益那些商人恨不得长期住在贵州当坐商。

  如此一来,商人多了,无论是商品往里流入,还是往外流出,都能加快一些,更好的控制西南地区。

  “这条必须记下。”

  胡惟庸瞥了一眼王布犁,他算是回过味来,王布犁为啥不怎么看重钱财了。

  这小子随口出的主意,全都是奔着赚钱去的。

  有如此经商的头脑,他还能穷困潦倒?

  朱元璋心里的打算却是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目前的大明也出现了军户逃亡现象。

  毕竟边境过于穷苦,许多到山西的士卒,争相贿赂头目等人,让那些没出钱的软弱人丁去替换他们站岗,以至于军伍不精,许多人都体弱不堪用。

  一旦被蒙古人探知,难免会发兵前来偷袭。

  “对了,咱又想起一条,说军士所需之服装,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事倍功半。

  大同蔚、朔诸州岁造军士战袄令民间缝制,散给军士,长短不称,往往又令改制,徒费工力,此事胡惟庸你还需拿出个章程来。”

  虽说大明士卒过的日子很苦,但目前仍旧是许多人能选的路子,朝廷给发衣服、武器,还给粮食,甚至能父死子继,有着较好的前途。

  哪像后期因为战事减少,官员腐败,许多物资都发放不到位。

  或者是文人当家有意苦一苦士卒,再加上军官也贪污,许多东西都发不到士卒手中,那逃亡的现象更是不能制止。

  胡惟庸看向一旁的王布犁,期望他能给出个主意:“驸马,我智弱,一时间想不到什么好办法,还得你来。”

  “成亲的就给他们发布匹,让她们自制,由他们的母亲或者妻子给他们制作战袄。

  兴许巧手还能剩下一点布给孩子做件小衣,也算是陛下给他们的恩典。”

  王布犁也是不客气:“至于没成亲的,令士卒自制只会增加士卒的负担,那就只能继续由朝廷发放,按照士卒的身高、肩宽等数据,批量制作合适的型号下发。”

  “哦?”朱元璋对于这个很是感兴趣:“你与咱好好说一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22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222.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